一走进中车长客的动车组转向架装配车间,一块数智化大屏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这块屏上,员工动线、零件良率、产能利用、物料配套、设备健康等各项数据多维呈现,可视化的界面清晰勾勒出当日产线的全面状态与实时变化。
“变化一直在发生。”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唐山公司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表示,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一线之变,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而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端装备制造擦亮“国家名片”的重要抓手。据中国中车介绍:一方面,公司大力推动融合化创新,运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通讯、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加快轨道交通装备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公司将充分发挥“链长”带头作用,加快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产业生态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握在手中”
百年一瞬。从9.7公里的唐胥铁路,到4.5万公里高铁里程;从“龙号”机车,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中国铁路装备书写了从追赶到领跑的速度传奇。
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中车对关键核心技术的钻研攻克与“紧抓在手”。以“复兴号”动车组的网络控制系统为例,作为列车的“大脑”,其一度只能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产品生产交付和技术迭代升级。
于是,中国中车从技术文件到系统架构,从五花八门的硬件制式、选型类别到零部件测试、代码调试,历时5年,最终成功突破了高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核心技术。这颗更加发达的自主化“大脑”,使得数据传输速度比既有产品提高60倍,传输容量提高100倍,进而实现了与全球网络控制产品无障碍交互,构建起了自主化的网络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
与此同时,作为产业链上的“火车头”,中国中车在补齐短板弱项之余,也着力以自身创新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据介绍,当前,公司CR450动车组研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创造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世界新纪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带动30项关键部件自主化和安全可控。
而在创新的动力源上,“一链带多核、一链多平台、多链共平台”,正是中国中车的解题之法。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一众产业链及战略供应单位和业内骨干企业,均与中国中车组成“政、产、学、研、用、协”自主创新联合体,由院士和众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项目技术研讨和评审。
数智化转型“融于链上”
2022年初,“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行,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的无人驾驶。据了解,该动车组首次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车门自动控制等先进功能,同时还具备进入隧道时自动调节压力波,智能调整车内温度、灯光、空调等能力,实现了“北斗+高铁”两张“国家名片”的深度融合。
数智转型成为中国中车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趋势下的应战之姿。当前,公司正从核心应用优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整合、产业链生态拓展、产业链管理提升等四个方面,统筹实施数字化转型48项重点任务和产业数字化19个系统工程。
在数字驱动企业方面,中国中车搭建“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数字基础架构,完善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控、供应协同、运维服务全流程链再造和全数据链贯通,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营。目前,公司已建成15个数字化车间、61条智能化生产线,并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大数据、两化融合等36个试点示范项目。
中国中车自身的数智转型,也在进一步赋能产业体系生态化。公司已建成全链开放的中车工业互联网,构建起统一门户和中国中车、旗下子企业、客户、供应商、创新者五大应用场景,提供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服务能力和解决方案。公司还分步推进产业链数据平台建设,建设覆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云架构大数据中心,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连接、计算、存储、分析、安全等基础服务保障。
开目软件产品也在中车集团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应用广泛。戚墅堰研究所与开目合作建设了工艺管理系统(开目MPM),构建了有利于提高工艺设计效率、强化工艺管理水平、支持工艺创新的协同工作环境;中车南京浦镇车辆与开目合力进行了三维装配工艺与仿真系统课题研究(开目3DAST),为提升三维装配工艺设计效率和质量,实现三维工艺可视化下车间提供技术保障。中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开目在三维工艺设计软件项目建立合作(开目CAPP)实现基于MBD的模型可制造性自动审查、产品与工艺协同快速设计、以及面向制造的三维可视化发布。
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未来,中车大数据中心将形成覆盖高铁、地铁、机车、货车、新产业、智能运维、智能制造以及各系统用户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数据和供应链数据,带动全产业链迈入“数字时代”。
想了解更多数字化项目案例及资讯,欢迎关注“开目软件”公众号(kmsoft1996)
为方便提供优质服务,请留下新的信息